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


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

文章插图
导读:养生,其实说到底,重要的不是方法的问题,而是观念的问题 。真正的养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,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。只有在掌握了养生之道的情况下,再配合一定的养生方法,持之一恒就可以获得健康,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。
养生篇
1、上古天真论养生
养形不如养身,养身者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也 。
养身不如养神,养神者,不妄作劳,持满戒盈也 。
养神不如养心,养心者,志闲少欲,恬淡虚无也 。
养心不如养性,养性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也 。
2、孙真人四少养生歌
口中言少,心中事少,
腹里食少,自然睡少,
依此四少,神仙诀了 。
概言之:口中言少,则肺心及脾气得养;心中事少,则心脾及肝气自调;腹里食少,则脾肝及肾气能衡;自然睡少,则五臟之精气内蓄;五臟精气不泻,六腑化物有常,其人阴阳和合,精满神旺,自然离仙家不远矣 。
3、养生虽好,不可滥用
今见一患,爱好养生,平时每遇电视、电台播放养生节目,必认真学习、详细记录 。专家说:“晨起饮水能清理肠胃”,她便无论渴否,每晨必饮 。专家说:“傍晚撞树可舒筋活络”,她便无论适否,逢树必撞 。专家说:“常吃绿豆能治疗百病”,她便无论需否,每餐必食 ……如是虔诚执行,坚持数年,终于越养越差,不得已只好来就诊调理 。
事实上,养生重在理念,而不是什么具体方法 。作为大众,要多的是要从养生节目中学习这种理念,而不是只学方法 。作为媒体,也应以普及养生理念为主,以宣传养生方法为辅,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,一定要反复强调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。切记:养生虽好,但不可滥用啊!
4、养生理念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当建立起这样一种理念:如果不小心生病了,能点滴的就不要选择手术,能打针的就不要选择点滴,能吃药的就不要选择打针,能自己调理而病愈的,医生也不必找 。最好的大夫,既不是名医,也不是专家,而是善于养性修身的我们自己 。
养生方面:能运动就不食疗,能坚持就不偶尔,能平和就不剧烈 。多静坐,常站桩,多读书,少上网,少吃饭,早点睡,勤改过,多行善,总微笑,不生气 。
5、对的理念比对的方子更重要
小儿食积夹有外感,与消积解表药后病愈,但不久诸症又作,告知家长“若要小儿安,三分饥与寒”之理,孩子便很少生病 。
胃阳虚水饮内停者,与温胃阳化水饮方后诸症俱减,但总难除根,细询之,知平素喜食水果及冷饮,嘱停之后,诸症渐瘥 。
平素痰湿湿热内盛者,与清热利湿化痰方后身渐爽利,但药不能停,嘱停咖啡及辛辣炙煿寒凉之品、饮食清淡温和易消化后,不药亦爽 。
气血阴阳俱虚而生虚劳诸症者,对证处方治之而效缓,嘱停止晚上跑步及不可熬夜后,方虽未变,但身渐壮实 。
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错综复杂者,遍试诸方而效皆不显,嘱老实念佛或勤读善书后,诸症均减,服方效果亦较前明显不少 。
……
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 。所以,有时掌握一个对的理念,比得到一个对的方子更重要 。
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

文章插图
6、理念与方法
掌握十个好的方法,不如学会一个对的理念 。好的方法是术,告诉我们能做什么 。对的理念是道,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以及不能做什么 。很多时候,如何做和不能做什么,比能做什么更重要 。养生如此,人生亦是如此 。
7、夏日饮食宜清淡温和易消化者为佳
经云:“天之大宝,只此一丸红日;人之大宝,唯此一息真阳 。”夏日炎炎,阳气在外,身热汗出,中阳乃虚 。此时须谨慎调摄,切不可贪凉饮冷 。否则中阳一伤,其人即食饮难化 。若更食辛辣炙煿之品,则必成虚寒湿热胶结之证,轻者腹痛腹泻,重则酿成痼疾矣 。慎之,慎之 。
8、何为真懂养生
每天胡吃乱造不重养生,或每天谨小慎微太重养生,都是不好的 。生活清静恬淡,不以养生为儿戏,也不以养生为要务的人,才真正懂得养生 。
9、感冒后不宜多喝水
很多人认为感冒了多喝水的话就会有好处,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。早在一千多年前,医圣张仲景就曾阐述过这个问题:“凡得时气病,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,饮不能多,不当与也 。何者?以胃中热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与人作病也 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饮水者,犹当依证与之,与之常令不足,勿极意也:言能饮一斗,与五升 。若饮而腹满,小便不利,若喘若哕,不可与之 。凡得病,反能饮水,此为欲愈之病 。其不晓病者,但闻病饮水自愈,小渴者乃强与饮之,因成其祸,不可复数 。”《伤寒杂病论·伤寒例》
大意为:得了时令感冒等病,如果不渴的话,就不要喝水 。就算渴,也不宜多喝,因为胃中热气尚少,不仅不能消化水饮,还可能因为过量饮水造成痰饮水湿,而导致各种新的病症 。即使非常口渴,也可不狂饮,而应依据病证酌情与之,且每次只喝半饱 。如果喝水以后肚子胀、小便不顺畅、或气喘、干哕,就更不能再喝水了 。虽然有些病想喝水是向愈之兆,但也不能认为喝水就能病愈 。如果稍微有点渴就喝很多水,则容易酿成更多祸端,希望大家能够注意 。
10、中是王道
外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:生命在于运动,我这病该怎么锻炼?中国人看完病后喜欢问:药补不如食补,我平时能吃点什么?事实上,都应当有所为,有所不为:有些虚证需静养调理,便不宜剧烈运动 。有些实证得活动气血,就不能滥补猛吃 。吃属阴,动属阳,阴阳平衡,人才健康 。“太过”和“不及”都是不好的,“中”才是王道 。
11、劳动养生
《史记·华佗传》载华佗言: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,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,譬犹户枢之不朽也 。”意思是:人体应当多劳作运动,但不能太过度 。适度的劳作运动后,体内的饮食水谷之气就会被消化吸收,血脉流转也更加通畅,从而不易生病 。就好比门轴,经常转动,便不会腐朽上锈 。
基于这一理论,华氏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之姿,而创立“五禽戏”,并授与其弟子吴普 。吴普遵照施行之,年九十余而耳目聪明,齿牙完坚 。我们现代人,不但终日久坐,不事劳动,且一有小病,便寄希望于药物 。试问:怎么才能不生病呢?多言无益,动起来!
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

文章插图
12、脚动心静
有人说: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,当脚忙起来的时候,心就静下来了 。那么,我们是否可以反推一下:那些因为心太忙而百病缠身的人,大多都是闲出来的?
13、保护阳气
上班族“亚健康”原因分析:
①、工作、生活压力太大,无法排遣,易致阳郁 。
②、办公室夏天空调、冬天暖气,易伤阳气 。
③、长期对着电脑,缺少运动,阳气不升 。
④、天热咨食冷饮、天冷仍着单衣,不重护阳 。
⑤、咨食辛辣油腻、零食水果,聚毒伤阳 。
⑥、正餐多在晚上,阳难入阴,耗损阳气 。
⑦、常年熬夜晚睡,又不午休,损阴伤阳 。
……
经云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。”阳气受伤,轻则小恙,重则大病,甚则致死,可不慎乎?
14、“戴帽子”与“穿毛裤”
《灵枢·经脉篇》载:手、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,足三阴经皆下走于腿脚 。阳经易热,阴经易寒,故“寒从脚下起,热自头上生” 。入冬之后,天气渐冷,帽子可以不戴,但毛裤不可不穿 。不以戴帽子为目的的保暖,是真的爱养生 。不以穿毛裤为目的的过冬,就是“耍流氓” 。大家感受一下 。
15、立领防风
风池、风府是防风要穴,位于后发际直上一寸处 。高巔之上,惟风可到;风邪外袭,首当其冲 。故古人外出时,必穿立领外套,除着装美观的考虑外,更重要的是谨避风寒 。可见,那些在地铁里把T恤领子竖起来的帅鸽们是很懂养生的,莫再嘲笑他们了 。
16、老人养生
晒晒太阳、做做家务、不操闲心、念佛吃素,老年人依此养生,今年过节就真的不用收礼了 。
17、“暖女”养成
多穿毛裤、少吃水果、不熬夜,“暖女”养成的三大必要条件,谁暖谁知道 。
18、“暖男”秘招
有朋友问:“暖男”养成有无秘招?窃以为,东汉·崔瑗的《座右铭》不错,大家可以参考 。
19、普适秘方
少吃、多睡、平常心,现代人养生防病、生病早愈的普适秘方,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。
20、平常心
心平则气和,气和则血畅 。血畅则精足,精足则神旺 。神旺则正胜邪退,正胜邪退则阴阳平衡 。阴阳平衡则已病可愈、未病能防 。可见:“平常心”为养生祛病第一要务 。
21、化性法
临证与日常生活中发现:凡是身体不够好、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朋友,多数都具有“外刚内柔”的性格特点 。外刚则容易受伤,内柔却无法化解 。长此以往,势必令身心俱损,甚至痛苦不堪 。
此时,针药的力量往往难逮,最好能结合化性之法 。王凤仪先生的《言行录》《嘉言录》《化性谈》等著作可以常读,甚效 。
22、其他
为啥生病?逆天而行 。
养生不难,顺其自然 。
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

文章插图
临证感悟篇
1、美的基础是健康
一女士因崩漏不止前来就诊,崩漏止住后,脸色也好转不少 。再服汤药一周,竟有光彩照人之感 。便好奇问我:汤药美容效果这么好,能减肥吗?其实,无论美容还是减肥,中医都是通过调理人体内在而改变其外在 。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,内里健康,外在没有理由不美丽 。可见,美的第一要义,不是好看,而是健康 。
2、导引运动功效大
数月前,一对夫妇来诊,同调诸疾,月余几愈 。今欲求子,故二人又来 。甫进门,便见其夫目蕴神采,其妻荣光焕发,皆与前大不相同 。细询之,乃知妻已练瑜伽三月,夫亦修真气运行法有时 。导引运动,其效也如此 。料之日后必得贵子,是为记 。
3、支架扩建不如温通之
现在做心脏支架的患者越来越多了 。今上午就见一位,支了六个,花费十几万,最后还是不行,不得已只好来找中医 。其实,心血管就好比我们农村浇地用的水渠,入冬渠水结冰堵上了,老扩建总不是办法 。怎么办?用火烤啊,或待春至日和,自然就冰融渠畅了 。中医讲“天人合一”,否则就算支成鸟巢,又有什么用呢?
事实上,除冰冻渠堵外,造成渠水流通不畅的因素还有:淤泥沉积、杂物阻塞、渠水量少及动力不足等 。针对这些病因,中医或排淤、或祛杂、或补水、或加力,待病因一除,则疾病自愈 。与西医治疗溶栓(稀释渠水)、扩冠(扩建渠壁)、搭桥(建立支渠)、及心脏移植(另换他渠)等方法比起来,是不是更人性化呢?
4、疾病,不是敌人,是诤友
所有疾病,小到发烧咳嗽,大到癌症肿瘤,从某种意义上讲,对我们来说,其实都是好事 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正是这些疾病,提醒或警示了我们:一定是我们在饮食起居或修身养性等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 。重视并改正这些问题,疾病便多能得到减轻,甚至自愈 。万不得已,才用药物或针灸等治疗方法,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疾病并不是我们势不两立的敌人,而是与我们同一战线的朋友 。把疾病当朋友,还有什么是好不了的呢?
5、心则危矣
今见一患,病计十数种,病历近百张,其魄散,其志夺,其意乱,其神迷,持方既去,又复返而数问之凡七次有余,实难治者也 。中医认为:夫心者,君主之官 。心君既乱,则诸症蜂起,而药难奏效矣 。其为医也,亦是如此:若己心君不强,又何以拯危救死哉?师曰:“爱心有多大,医术就能有多高 。”诚不我欺 。愿与诸君共勉 。
6、身心不二
许多患者病势的走向、病情的轻重,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事的多少和心情的好坏有着直接关系:琐事越多,心情越差,则病越容易加重,反之亦然 。《内经》讲“精神内守”,《金刚经》讲“应无所住”,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。做事:做之前看破它,做之时享受它,做之后放下它,则庶可矣 。
7、身病易察,心病难觉
经云:“心者,君主之官,为五臟六腑之大主 。主明则下安,以此养生则寿;主不明则十二官危,以此养生则殃 。”临证所见,男子女人,心安而身不病者,十有八九;心病而身不病者,百无一二 。故欲治其身,当先治其心 。心治则重者可轻,轻者自愈;反之,则轻者必重,重者必死矣 。治心之法,儒释道可,西方宗教亦可,其如太极、站桩、静坐及琴棋书画等,亦皆可也 。
8、扁鹊六不治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中列举了六种不容易治疗的病人:
一、骄横放纵而不讲道理者 。
二、重视钱财而轻视身命者 。
三、对起居饮食等过于挑剔而不能满足者 。
四、体内阴阳相离而臟气紊乱者 。
五、形体羸弱已极而不能服药者 。
六、只相信鬼神而不相信医生者 。
倘若有其中一项,便很难治疗了 。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。
9、心怀感恩少生病
临床这几年,最大的收获,并不是学会了几种“秘法”,也不是掌握了多少“秘方”,而是懂得一个道理 。那就是:常常心怀感恩的人不容易生病,即使生病,也较容易痊愈 。
感谢患者朋友们让我领悟到这个朴素而确实的真理 。也感谢这些年来亲人、朋友们对我的无私帮助 。谢谢大家!
编辑 | 医学分享部落~灰狼(潘宝辉)、 监制 | 医学分享部落~独恋
(王玉龙编辑)
【读完这篇文章,你的“养生观”可能被颠覆】

    推荐阅读